近日,公司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作“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逐梦现代化的历程”专题报告。杨凤城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经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经理,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以及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等,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50余篇。报告会由经理柴艳萍教授主持,公司师生60余人参会聆听。
杨凤城认为,所谓大历史观,一是指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一是指世界历史的宽视野。从中国历史长时段出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就要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挖掘其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历史意蕴,就要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社会主义存在的深层历史关联,发现中国历史传统经过怎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嵌入或融合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追求、实现、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从世界历史的宽视野出发,我们不但要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同发展中国家比较,也要同发达国家比较,比较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成效;不但要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历史进程中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而且还要在世界文明发展史、文明与制度的多样性演进与比较中看新中国历史。只有在比较中,历史才能更清晰地呈现并带给人启发。
杨凤城认为,由上述大历史观出发,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近代180年的历史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70年奋斗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就要把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置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历史中,置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与使命及其奋斗历程中,置于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甚至“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界大势中,置于新中国初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新气象、新趋势、新问题中加以看待和评价;就会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尤其是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不是跟传统告别,而是要接着走;就会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时代意义,就会充分认识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意义。
柴艳萍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杨凤城教授从大历史观视角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逐梦现代化的历程做出宏观梳理和分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渊源关系,有助于拓宽师生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学术水平。
此次专题报告会是公司庆祝建校70周年和建院45周年系列高端论坛第16期。专题报告会为我们提供了大历史观这一新视角,为参会师生看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了新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撰稿:叶玖洋 摄影:叶玖洋)